张传伟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医院 眼科
1.结膜下出血:
结膜下出血是指眼球结膜下的小血管破裂,血液渗入结膜下组织,形成明显的红色区域。
常见诱因包括剧烈咳嗽、打喷嚏或用力排便等增加眼压的行为。
一般无需治疗,数天至两周内可自行吸收消退。
2.外伤:
眼部受到直接撞击或擦伤也可能导致小血管破裂,引起出血。
这种情况下,应注意是否伴随其他症状,如视力模糊、疼痛或肿胀。
3.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容易发生小血管破裂,从而引发结膜下出血。
建议定期监测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4.血液疾病:
某些血液疾病如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也可能导致自发性结膜下出血。
如频繁出现,建议进行血液检查以排除相关疾病。
5.药物影响:
某些抗凝药物或血小板抑制剂(如阿司匹林、华法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
使用这些药物期间出现结膜下出血,应咨询医师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一般情况下,结膜下出血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果反复出现或伴随其他症状,需及时就医评估。避免揉眼、避免剧烈运动及注意控制血压,有助于预防结膜下出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