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病原特性:
脓肿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abscessus)是一种快速增长的非结核分枝杆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包括土壤和水源。它通常在体温37°C下生长。
龟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marinum)是一种慢速增长的非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存在于淡水和咸水环境中,在22-30°C之间的低温下生长较快。
2.感染途径:
脓肿分枝杆菌感染多是通过皮肤损伤或者吸入途径引起,常见于手术后或者免疫力低下患者。它也可能通过医疗器械污染传播。
龟分枝杆菌感染主要通过接触受污染的水体而发生,常见于鱼类、水族箱爱好者或从事水产工作的人。局部皮肤破损是主要感染途径。
3.疾病表现:
脓肿分枝杆菌感染常呈现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如脓肿、蜂窝织炎,也可能引起肺部感染、骨髓炎等。严重病例可能导致全身播散性感染。
龟分枝杆菌感染通常表现为局部皮肤损伤处形成红斑、水疱或溃疡,称为“游泳池肉芽肿”。感染可扩展至深层组织甚至骨骼,但全身播散性少见。
尽管脓肿分枝杆菌和龟分枝杆菌同属分枝杆菌属,但在病原特性、感染途径和疾病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预防措施应包括避免皮肤创口暴露在潜在污染环境中,保持个人卫生以及在进行高风险操作时采取适当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