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观察水泡大小:
如果水泡较小且无明显疼痛,可保持其完整,不要刺破。水泡内的液体可以起到保护下方皮肤的作用。
如果水泡较大或伴随疼痛,可以用消毒后的针头轻轻刺破侧面,让液体排出,但不要撕开水泡顶端的皮肤,以免引发感染。
2.清洁和消毒:
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洗周围皮肤,去除污垢和细菌。
使用碘伏等消毒剂轻轻涂抹在水泡区域,起到抗菌作用。
3.保持干燥和透气:
避免再次接触水或过度潮湿环境,以防止进一步刺激。
如果需要包扎,可使用透气性好的无菌纱布覆盖,避免摩擦或压迫。
4.防止感染:
一旦发现出现明显红肿、流脓、发热或剧烈疼痛,需尽快就医,这可能提示有感染发生。
在特殊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生素药膏或其他治疗措施。
5.促进恢复及预防再发:
在恢复过程中,可适量使用保湿剂,帮助皮肤修复屏障功能。
平时注意减少长时间泡水操作,佩戴护手套可有效降低皮肤受损风险。
水泡处理不当容易导致局部感染甚至影响深层组织,因此应谨慎护理并密切观察症状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