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影像引导定位:在介入治疗前,需通过CT、MRI等影像学技术确定转移病灶的精确位置及大小。这是制定治疗方案的重要基础。
2.选择性动脉插管:介入医生会通过一根细小的导管插入到供应肿瘤血液的动脉中。这个过程通常是从股动脉或其他外周动脉开始,以确保高效地传递治疗药物。
3.局部化疗:将化疗药物直接注入病灶供血动脉,可以提高药物浓度,同时减少全身副作用。常用药物包括氟尿嘧啶等,这种方法被称为动脉灌注化疗。
4.栓塞治疗:可以使用微球或者其他栓塞材料封闭供应肿瘤的血管,使得肿瘤缺乏营养和氧气,进而抑制其生长。
5.放射治疗结合:有时,介入治疗会与放射性粒子植入结合,即在病灶附近植入放射性物质进行局部照射,进一步杀灭癌细胞。
6.后续监测与评估:治疗后需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后续治疗方案。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情况亦需密切关注。
此类治疗适用于一些不能手术切除的患者,能够有效减轻症状和控制疾病进展。由于每个病例的具体情况不同,治疗方案需由多学科团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个体化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