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发病机制: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功能异常(如多巴胺系统紊乱)、大脑结构改变及环境因素。
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主要与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失衡、大脑特定部位(如额叶和基底节)的异常活动以及学习行为模式相关。
2.核心症状:
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包括幻觉、妄想、思维混乱和情感淡漠。例如,患者可能会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幻听)或相信不符合现实的事情(妄想)。
强迫症的主要症状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无法控制、反复出现的令人痛苦的想法,而强迫行为是为缓解这些痛苦而采取的重复动作,例如频繁洗手或检查门锁。
3.病程特点:
精神分裂症通常起病较慢,以青壮年期为高发年龄段,并表现为长期的社会功能下降和认知损害,可导致持久的残疾。
强迫症常见于青少年和成年人,病情往往呈慢性波动,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随时间变化,但一般不会引起明显的智力衰退或情感冷漠。
4.自知力: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常受损,尤其是在急性期,患者对自身的病态体验缺乏认识,甚至拒绝治疗。
强迫症患者通常具有较好的自知力,大多数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强迫观念或行为是不合理的,但难以控制。
5.治疗方式: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例如氯氮平、奥氮平等),并结合心理治疗和社会功能康复训练。
强迫症的治疗强调认知行为疗法和抗焦虑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部分病例可考虑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
尽管精神分裂症和强迫症有本质的区别,但在某些情况下,两者可能会共病,导致症状复杂化。因此及时咨询专业医生进行准确评估和个性化治疗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