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胃肠道糜烂是指胃或肠黏膜表面出现局部的损伤,通常由于炎症、感染或其他刺激因素引起。这种病变在内镜检查中可见到黏膜表面呈点状或片状破损,但通常没有深入到较深的组织层。
2.引起胃肠道糜烂的常见原因包括:
药物因素: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会导致胃肠黏膜屏障受损,引发糜烂。
感染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部病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会导致慢性胃炎甚至胃溃疡,进而形成糜烂。
应激状态:严重创伤、手术后恢复期、烧伤或休克等应激状态,可引起胃肠黏膜缺血,进而形成糜烂。
饮食和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饮酒以及辛辣食物摄入过多可能损害胃肠道黏膜。
3.胃肠道糜烂本身一般为良性病变,但某些情况下可能提示更严重的潜在问题:
若糜烂反复发作且伴随症状如腹痛、呕血、黑便,应警惕消化性溃疡或胃癌的可能性。
在胃镜检查中,如果糜烂区域的形态异常(如边缘隆起、不规则或伴随肿块),可能需要进一步活检明确是否存在癌变。
4.统计数据显示,胃肠道糜烂患者中出现癌症的比例较低,但在高危人群中风险会增高。例如,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家族中有胃癌史者或长期暴露于致癌因素(如亚硝胺类物质)的人群,其糜烂需更加密切监测。
胃肠道糜烂不能直接等同于癌症,但其发生与某些潜在病理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存在其他危险信号时,应尽早就医检查明确原因并制定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