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原因:许多药物都有潜在的肝毒性,如抗生素(某些大环内酯类或四环素类)、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抗结核药(如异烟肼、利福平)等。长期或超剂量服用这些药物会增加肝脏负担,引起肝细胞受损。
2.症状表现:药物导致的肝损伤通常伴随着黄疸(皮肤和眼白发黄)、尿液颜色变深、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和极度疲倦等症状。当出现这些信号时,必须尽快进行检查。
3.检查与诊断:确诊需通过肝功能检测,包括血清转氨酶(ALT、AST)、胆红素水平及碱性磷酸酶的变化情况。可结合患者药物使用史和影像学检查(如B超)判断损伤的程度和类型。
4.停用诱因:一旦明确药物为肝损伤的原因,需立即停止该药物,并由医生调整治疗方案,选用替代药物。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急性中毒),还可使用特效解毒剂。
5.肝脏保护措施:轻度药物性肝损伤通常通过停药即可恢复,但严重情况下需要辅助治疗。包括补充维生素C、E,应用保肝药物(如甘草酸制剂或水飞蓟素),以及纠正机体电解质紊乱等。
6.饮食与生活方式调整:肝脏修复期间应避免饮酒及高脂、高糖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增加优质蛋白质(如鱼、蛋等)。保证足够的休息,避免长时间熬夜。
药物性肝损伤是可以预防的,遵医嘱合理用药是关键。同时需定期进行肝功能监测,尤其是在长期服药或联合用药期间,早期发现问题有助于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