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跃副主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
1.病因:空隙性脑梗死多由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等因素引起。这些危险因素会损伤小动脉内膜,导致动脉狭窄或闭塞,从而使脑组织供血不足。
2.发病特点:这种类型的脑梗死通常累及大脑深部结构,如基底节、丘脑或脑干,小动脉供应这些区域的血液。一旦发生梗死,其直径一般小于15毫米。
3.症状表现:患者可能表现为轻微、一过性的神经功能缺失,常见症状包括一侧肢体无力、感觉异常或构音障碍。由于涉及的梗死面积较小,严重程度往往低于其他类型的脑梗死。
4.诊断方法:MRI是诊断空隙性脑梗死的主要手段,可以清晰地显示出脑内的小梗死灶。CT扫描也可以用于初步筛查,但敏感性较低。
5.治疗与管理: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是预防空隙性脑梗死的重要措施。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常用于降低复发风险,同时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包括戒烟、限酒和适度运动。
空隙性脑梗死虽非急性致命性事件,但其反复发生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和痴呆等长期后果,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