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原因:
盆底肌肉功能障碍:盆底肌过度松弛或收缩无力可能导致这种感觉。产后女性、中老年人以及长期便秘者更容易出现。
排便动力异常:直肠内压力及神经调控出现问题时,可能导致肛门区域的不适感。
肛门括约肌功能失调:长期慢性炎症、排便习惯不良会影响肛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引发下坠感。
心理因素:焦虑、紧张等情绪也能加重这种主观症状表现。
2.症状:
持续或间歇性的肛门部位沉重感或下坠感,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
部分患者伴有排便困难、便意不尽或肛周隐痛的症状。
一些病例可能合并痔疮、肛裂等其他肛肠疾病,但这些不是主要病因。
3.诊断:
临床检查:医生通过询问病史及直肠指诊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器质性病变。
影像学检查:如排粪造影或盆底核磁共振,用于评估直肠及盆底结构和功能状态。
排除标准:需排除直肠脱垂、直肠前突、肿瘤或炎症性肠病等明确的器质性病因。
4.治疗:
保守治疗:以生活方式调整为主,包括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规律排便、避免久坐久站。
康复训练:通过生物反馈训练、凯格尔运动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
药物干预:如便秘较明显,可使用通便药物缓解排便困难。
神经调控:部分顽固性病例可考虑脊髓电刺激或骶神经调节来改善症状。
功能性肛门下坠是一种常见但非危急的功能性疾病,其症状多可以通过非手术方式得到改善。合理饮食、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用力排便是预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