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一级亲属(如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人患有精神分裂症,自身患病风险会显著提高,大约为10%。而普通人群中患病率仅为1%左右。如果是同卵双胞胎,其中一人患病,另一人的患病几率高达40%~50%。
2.神经生物学因素
(1)神经递质失衡: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理论基础。过多的多巴胺活性可能与幻觉和妄想有关。
(2)脑部结构变化:一些患者在脑影像学检查中表现出额叶、海马及基底节区域的体积缩小,这可能与认知障碍和情感异常相关。
(3)神经发育异常:孕期或婴幼儿时期的大脑发育受到病毒感染、营养不良或缺氧等因素的干扰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
3.环境因素
(1)心理社会压力: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如虐待、忽视或重大生活事件,可能通过长期的压力状态改变大脑化学环境,从而诱发精神分裂症。
(2)围产期问题:母亲妊娠期的感染、吸烟、饮酒以及分娩时的并发症均可能对胎儿大脑发育造成影响,提高患病概率。
(3)药物滥用:长期使用某些能改变大脑功能的药物,比如大麻、安非他命等,也被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因素之一。
4.免疫及炎症机制
一些研究提出,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与神经炎症可能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例如,母体在怀孕期间的病毒感染可能会间接导致胎儿大脑的免疫紊乱。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原因能够解释。在了解其病因时,需注意综合考虑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