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飞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肿瘤医院 肿瘤内科
1.病因:
结核性腹水主要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通常继发于肺结核或腹腔其他部位的结核病灶扩散。
癌性腹水多见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是由于肿瘤细胞侵入腹膜或肝脏转移所致。
2.临床表现:
结核性腹水常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有时还可见腹痛、体重下降等表现。
癌性腹水患者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腹胀、腹痛、食欲减退、体重迅速下降等症状,且通常伴有原发肿瘤的相关临床表现。
3.腹水性质:
结核性腹水一般为浆液性或血浆样,蛋白含量较高,透明度好,偶尔可见絮状沉淀。
癌性腹水多为血性或混浊,蛋白含量高,可见大量红细胞和脱落的肿瘤细胞。
4.实验室检查:
结核性腹水的细胞学检查中淋巴细胞占多数,可通过PCR检测结核分枝杆菌DNA或培养阳性来确诊。
癌性腹水的细胞学检查中可见大量异常细胞,通过腹水中的癌胚抗原(CEA)和其他肿瘤标志物(如CA125)检测可辅助诊断。
5.辅助检查:
结核性腹水的初步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或CT扫描,可以发现腹膜增厚、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肠管粘连等特征。
癌性腹水的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肿瘤浸润迹象,如实质性肿块、腹膜播散、肝脏转移等。
6.治疗反应:
结核性腹水对抗结核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症状和体征可逐渐缓解。
癌性腹水的治疗主要依赖于原发肿瘤的控制,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可能暂时改善症状,但预后通常较差。
结核性腹水与癌性腹水在病因、临床表现、腹水性质、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和治疗反应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正确的鉴别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