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国主任医师
南京市第一医院 中医针灸科
1.定义与病因
胃火:中医理论认为胃火是胃部“热邪”的一种表现,多由饮食不节制、过食辛辣煎炸食品、过量饮酒或情绪郁结导致。其核心概念是内热或“火气”过盛。
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寄居于人类胃黏膜的螺旋状细菌。这种细菌可通过不洁饮食、共用餐具等途径传播,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重要病因之一。
2.主要症状
胃火:表现为口臭、口苦、牙龈肿痛、易饥饿、胃部灼热感以及口腔溃疡等,还可能伴有大便干燥和小便短黄等“上火”症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多数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但部分患者会有慢性胃炎表现,如胃痛、胃胀、不适、反酸、嗳气。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增加胃溃疡和胃癌的风险。
3.诊断方式
胃火:通常依赖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例如舌苔黄厚、脉象数而强等可以提示胃火旺盛。
幽门螺杆菌:需要借助现代医学检测手段,如C13或C14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血清抗体检测以及胃镜活检等。
4.治疗方法
胃火:以中医调理为主,常采用清热泻火的方法,药物包括黄连、石膏、栀子等,配合饮食调整,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幽门螺杆菌:现代医学通过根除治疗进行处理,常用一线方案为三联或四联疗法,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和两至三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
5.预防措施
胃火:注意合理饮食,少吃煎炸辛辣食物,保持心情平和,避免熬夜等生活习惯可减少胃火发生。
幽门螺杆菌:注重个人和家庭卫生,分餐进食,不共用筷子、勺子等餐具,定期检查并及时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胃火是中医中的功能性问题,而幽门螺杆菌是一种特定的病原体,二者既无直接联系,也无法完全对应,但都可能引起胃部不适,应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