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欣欣主治医师
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皮肤科
1.病理机制:
天疱疮:主要由体内产生针对表皮细胞之间连接结构(如桥粒)的自身抗体引起。这些抗体破坏桥粒,使表皮细胞彼此分离,导致水疱形成。
类天疱疮:则是由于体内产生针对表皮下基底膜区蛋白质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攻击基底膜,使其与真皮层分离,导致更深层次的水疱形成。
2.临床表现:
天疱疮:通常表现为口腔黏膜和皮肤的松弛性水疱和糜烂。水疱容易破裂,留下疼痛的溃疡。
类天疱疮:多见于老年人,典型症状为紧张性大疱,主要出现在肢体屈侧和躯干部位,水疱不易破裂,且瘙痒感强烈。
3.治疗方法:
天疱疮:常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和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和硫唑嘌呤)治疗,以控制免疫反应并减少水疱形成。
类天疱疮:首选治疗也是糖皮质激素,但因其病情较轻,通常使用剂量较小。另外,还可使用局部治疗,如局部类固醇霜。
天疱疮和类天疱疮虽然临床表现相似,但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准确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