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的身体能够更好地支持心理韧性。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都对心理状态有积极作用。例如,每天进行3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显著降低焦虑水平,同时改善情绪。
2.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
学会用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避免总是集中注意力于消极面。研究表明,练习感恩每天3-5分钟,如记录3件让自己感到满足的小事,可以明显提高幸福感。同时,学会接纳不完美和失败,将其视为学习的机会。
3.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与家人、朋友或同事保持联系,寻求帮助时不要犹豫。一项研究发现,与他人分享困难可以降低约25%的心理压力。如果可能,加入支持群体或兴趣组织,与志同道合的人互动。
4.训练自我调节能力
当情绪波动时,通过呼吸调整和冥想等方法平复心理状态。深呼吸练习,即用鼻子缓慢吸气4秒,屏住呼吸7秒,然后用嘴巴呼出8秒,每日重复4次,可有效缓解紧张情绪。
5.设立现实目标并逐步实现
制定切实可行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分解成小步骤完成。每实现一个目标都会带来掌控感,使抗压能力自然增强。研究表明,这种做法能将焦虑程度减少近20%。
6.反思与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每天记录遇到的挑战和自己的情绪反应。这不仅有助于整理思路,还能帮助识别压力源。一些实验数据表明,书写表达法可以提高心理弹性和自尊水平。
7.培养应对技能
主动学习时间管理、问题解决、冲突处理等技能,加强对不同情境的应对能力。例如,合理分配时间可以显著减少任务累积带来的压力。
保持耐心,坚持实践,心理承受能力可以逐步提高,为面对未来的各种挑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