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输液作用:感冒引起的发热通常与病毒感染相关,通过输液给药,可以直接将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解热镇痛剂等送入血液,从而迅速降低炎症水平。随着炎症的缓解,体温调节中枢恢复正常,可能会通过出汗的方式散热,帮助维持体温平衡。
2.自主神经调节:病毒感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高热期会出现寒战、出汗减少的现象。而在病情好转的过程中,副交感神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促进汗腺分泌增加,使身体通过皮肤扩散热量,达到退热目的。
3.排毒和代谢:感冒过程中,机体会产生多种炎性介质和代谢废物,部分药物作用会强化新陈代谢。例如维生素C或葡萄糖注射液能够提高细胞代谢效率,进而加快有害物质的清除速度。出汗是机体代谢产物排出的途径之一。
4.环境因素:输液后,毛细血管扩张,周围血流量增加,若环境温暖或者盖被过厚,也可能导致体表温度上升,诱发出汗。
建议注意监测体温变化,不必对轻微出汗过于担忧,但如果大量出汗伴随疲惫、头晕等不适,应及时就医。同时保持适宜室温和通风,避免穿着或覆盖过于厚重以防止体温骤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