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产生机制:
抗抑郁药物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水平来缓解抑郁。当药物突然停止或快速减量时,这些递质的调节失衡可能引发短期的不适反应。
2.常见药物:
(1)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舍曲林):因半衰期较短,停药后更易产生戒断反应。
(2)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如文拉法辛):也与明显的戒断症状相关。
(3)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如氟西汀)则因血浆浓度下降较慢,戒断反应不常见。
3.症状特点:
(1)身体症状:头痛、头晕、恶心、乏力、出汗等;
(2)感觉异常:电击样感(俗称“脑闪”)、刺痛、耳鸣;
(3)情绪波动:焦虑、烦躁、低落;
(4)睡眠障碍:失眠、噩梦;
(5)认知问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4.影响因素:
(1)药物的种类和剂量:高剂量和短半衰期的药物戒断反应更常见。
(2)用药时间:长期用药者发生率较高。
(3)减药速度:快速停药比逐步减药风险更大。
5.应对措施:
(1)逐步减量:通常建议每两周减少10%-25%的剂量,以便大脑逐渐适应。
(2)医生指导:制定个性化的减药方案,必要时辅助其他干预措施。
(3)持续观察:停药后若有明显不适,应及时就诊。
抑郁症药物戒断反应虽不属于药物成瘾,但可能影响生活质量。合理停药、遵从医嘱能够有效降低戒断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