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副主任医师
南京脑科医院 中医科
1.休息:应减少活动以避免进一步的摩擦刺激。
2.清洁:使用温水和温和的肥皂清洗水泡及其周围区域,保持卫生以防止感染。
3.保护:可使用无菌纱布或水泡贴覆盖水泡,以保护其不受进一步摩擦。
4.不要刺破:如果水泡没有感染迹象,尽量不要刺破,以便皮肤自然愈合。刺破可能引发感染风险。
5.医疗干预:若水泡面积较大或存在感染迹象如红肿、疼痛加剧,应寻求医疗帮助。
6.持续观察:定期检查水泡的变化,观察是否有愈合趋势。
水泡形成时,身体通过增加局部组织液来缓解磨损压力。如果摩擦没有减轻,组织液会继续产生,导致水泡水分越挤越多。减少摩擦和压力是控制水泡发展的关键。注意及时采取保护措施,促进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