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宁主任医师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风湿免疫科
1.病因和病理机制
风湿主要是由感染因素引起,如链球菌感染后诱发的风湿热,属于免疫系统对感染的异常反应,可能导致心脏、关节和皮肤损伤。
类风湿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导致滑膜炎症及关节破坏,常伴有系统性影响。
2.症状表现
风湿:常表现为发热、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和游走性关节炎,同时可能伴随心脏炎、皮下结节或皮疹等症状。
类风湿:表现为晨僵、对称性多关节肿痛(如手指和腕关节),长期发展会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并可能影响肺、眼等器官。
3.患病人群和年龄
风湿: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尤其是5-15岁之间。
类风湿:多发于30-50岁的成年人,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
4.诊断依据
风湿:通常通过链球菌感染的病史、咽拭子培养结果及抗链球菌溶血素“O”水平的升高等进行诊断。
类风湿:通过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及影像学检查(如X线、MRI)评估病变情况。
5.治疗方法
风湿:主要是抗感染治疗(如青霉素)和抗炎治疗(如阿司匹林),严重者需要心脏保护措施。
类风湿:以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和非甾体抗炎药为主,同时辅以物理治疗和功能锻炼。
风湿多与感染相关,可通过预防和及时治疗链球菌感染降低发生风险,而类风湿则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规范治疗以控制疾病进展和减少关节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