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震颤发生时机:
姿势性震颤:这种震颤通常发生在保持某个特定姿势时,例如端坐、站立或将手臂伸向前方。这种震颤在姿势改变和放松时可能会减轻或消失。
动作性震颤:动作性震颤在主动运动过程中出现。例如,在用手写字或拿杯子时,这种震颤可能会变得明显。此类震颤在完成精细动作时尤为显著。
2.震颤的性质和频率:
姿势性震颤:一般为中等频率(约6-12次每秒),幅度较小且均匀。姿势性震颤多见于手部,但也可能影响头部、声带等部位。
动作性震颤:其频率和幅度可能因具体动作而异,一般在低频至中等频率范围,且在重复某些特定动作时震颤可能加剧。动作性震颤主要影响执行任务的肢体,如手部和手指。
3.病因和相关疾病:
姿势性震颤:常见于生理性震颤和某些特定病理状态,如原发性震颤、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焦虑症。某些药物或酒精戒断也可能引起姿势性震颤。
动作性震颤:多与小脑病变有关,常见于多发性硬化、小脑萎缩以及某些代谢性疾病。这类震颤也可能出现在慢性酒精中毒患者中。
4.诊断和治疗:
姿势性震颤: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通过观察患者在维持特定姿势时的震颤情况。治疗方法包括识别并管理潜在病因,如调整药物或治疗基础疾病。对于难治性病例,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能有效。
动作性震颤:诊断也依赖于临床观察,通过让患者执行特定动作来评估震颤程度和特点。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是关键,如改善小脑功能或缓解多发性硬化症状。药物选择可能包括抗癫痫药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剂。
姿势性震颤和动作性震颤在震颤发生时机、性质、病因及治疗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准确区分二者对症下药至关重要,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