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涛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中医科
1.气滞血瘀型:
症状:经量多、月经色暗、有血块、经期腹痛明显。
治疗方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常用药物:丹参、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等。
2.湿热蕴结型:
症状:月经先期、量多、色鲜红、质稠黏、小腹胀痛、带下黄稠有异味。
治疗方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常用药物:黄柏、黄芩、茯苓、泽泻、车前子、赤芍等。
3.肝郁脾虚型:
症状:月经不调、经行不畅、经色紫暗有块、经前乳房胀痛、情绪抑郁。
治疗方法:疏肝解郁,健脾理气。
常用药物:柴胡、白术、香附、陈皮、党参、甘草等。
4.阴虚内热型:
症状:月经量少、经色鲜红、经期延长、手足心热、盗汗。
治疗方法:滋阴清热,凉血止血。
常用药物:生地、麦冬、玄参、知母、黄柏、地骨皮等。
5.气血两虚型:
症状:月经过少、经色淡、神疲乏力、面色苍白、体倦懒言。
治疗方法:补益气血,调经止血。
常用药物:黄芪、党参、当归、熟地、白芍、阿胶等。
在中医治疗过程中,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症候,配伍用药需要个性化。饮食上需注意避免辛辣、生冷刺激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的蔬果。坚持适度运动,有助于调节体内平衡,促进子宫内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