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病理特点
泌酸腺瘤是一种源自胃壁泌酸细胞的良性肿瘤,组织结构与正常腺体类似,不表现出明显的细胞异型性或侵袭性。
胃腺癌是一种来源于胃黏膜腺体上皮的恶性肿瘤,通常伴有细胞分化异常、核异型性以及侵入周围组织的能力。
2.发病机制
泌酸腺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因素、胃壁局部刺激或慢性炎症有关。
胃腺癌则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吸烟、饮酒、不健康饮食(如高盐、腌制食品)以及遗传易感性相关。
3.临床表现
泌酸腺瘤常表现为无症状,也可能因体积增大引发腹部不适、胃痛或少量出血。
胃腺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晚期可出现消瘦、乏力、上腹痛、食欲下降、呕血或黑便等表现。
4.诊断方法
泌酸腺瘤通常通过胃镜检查偶然发现,活检显示良性特征。
胃腺癌需要经胃镜活检确诊,病理学检查显示异常的癌细胞排列,并可能伴随基因突变。
5.治疗和预后
泌酸腺瘤一般无需特别治疗,仅需定期随访,较大的肿瘤可以通过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胃腺癌以手术、化疗、放疗为主要治疗方式,早期可治愈,晚期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显著降低。
泌酸腺瘤多为良性病程,对身体影响相对较小,而胃腺癌发展迅速且危险性高,应尽早筛查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