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敏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外科
1.病理机制:肠粘连通常由手术、感染、炎症等引起,其基本机制涉及腹膜损伤后愈合过程中的纤维化反应。研究发现,炎症介质和纤维细胞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过度增生的纤维组织导致粘连形成。
2.诊断方法:传统上,肠粘连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难以通过CT或MRI直接观察。目前,新的影像技术如超声造影正被探索用于提高术前诊断精确性。临床上也基于患者症状和手术史进行推测性诊断。
3.治疗手段:治疗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通常适用于轻度症状患者,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等。手术则适用于严重病例,但同时手术本身可能再次引发粘连,因此微创技术和新型材料如抗粘连凝胶的使用正在被积极研究。
4.预防措施:预防粘连的产生是一个关键研究方向,术中采用减少创伤、保持良好血供以及使用屏障制剂等策略,可有效降低粘连发生率。药物干预如抗纤维化药物也在实验阶段显示出一定潜力。
尽管有许多进展,肠粘连仍然是外科领域的一大挑战。未来的研究将继续聚焦于更加精准的诊断技术、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以及更好的预防策略,以期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