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红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儿科
1.症状识别与诊断:小儿抽动障碍通常在5到7岁之间发病,高峰在10到12岁。男孩患病率是女孩的3到4倍。症状包括面部、颈部、肩膀等部位的不自主抽动,以及反复发出的声音如清嗓子声。
2.病因探讨:虽然具体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显示遗传因素、神经化学不平衡(如多巴胺系统异常)以及环境因素可能是导致抽动障碍的重要因素。
3.治疗方法:
a.行为疗法:行为疗法是主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习惯逆转训练和暴露与反应预防,这些方法旨在帮助儿童认识并控制自身的抽动行为。
b.药物治疗:对于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病例,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α-2肾上腺素能激动剂(如可乐定)等药物。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减少抽动频率和强度。
c.教育与支持:教育家长、教师及同龄人关于抽动障碍的知识,以提供支持和理解,减轻儿童心理压力。
大多数儿童在青春期后症状会有所缓解或消失,但持续关注和适当干预对提高其生活质量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