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病史采集
(1)明确是否有服用过可能引起胃黏膜损伤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司匹林、双磷酸盐类药物、某些化疗药物等。
(2)关注药物使用的剂量和时间,通常药物相关性胃病的症状会在服药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或加重。
(3)评估既往胃肠道疾病史,包括胃溃疡、慢性胃炎等情况,这些病史可能增加药物对胃黏膜的损害风险。
2.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烧灼感、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有些患者还可能出现黑便或呕血提示出血。
(2)症状严重程度与药物种类和暴露程度相关,例如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更容易导致明显的胃黏膜损伤。
3.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可发现贫血或潜在的失血迹象,例如血红蛋白降低。
(2)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可以提示胃肠道出血,但需排除其他出血原因。
4.影像学及内镜检查
(1)通过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包括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或出血。药物相关性胃病常表现为弥漫性或灶性损伤,尤其是胃窦部受累较多。
(2)活检病理检查可进一步证实胃黏膜的炎症或损伤特征,排除其他疾病如感染性胃炎或恶性病变。
5.病因鉴别
(1)需要排除幽门螺杆菌感染、食物刺激、酒精摄入等可能诱发类似症状的因素。
(2)停用疑似致病药物并观察症状改善,是确诊的一个重要依据。
药物相关性胃病的诊断重点在于明确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对胃黏膜的直接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