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敏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普外科
1.原因:
内痔出血:主要由于直肠下端和肛门部位的血管扩张、曲张所致。长期便秘、腹泻或久坐会增加发生风险。
肠炎出血:多由感染(如细菌、病毒)、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或缺血性肠炎引起。饮食不当、压力和遗传因素也可能起到影响作用。
2.出血特征:
内痔出血:典型表现为排便时鲜红色血液滴出或手纸染血,无明显疼痛感,血量一般较少。
肠炎出血:血液颜色可能较暗或呈混合状态,常伴有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血量可从轻微到重度不等。
3.诊断和检查:
内痔出血:通过肛门指检或肛镜检查即可确诊。严重者可能需要结肠镜进一步排除其他病变。
肠炎出血:需进行粪便化验、血液检查、结肠镜检查以明确病因,还可能需要影像学检查以评估肠道情况。
4.治疗方法:
内痔出血:轻度出血可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缓解,如增加纤维摄入和保持规律排便。严重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手术干预。
肠炎出血:治疗依据具体病因而定,可能包括抗生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抗炎药物及营养支持。部分患者可能需要外科手术。
在出现肠道出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以便获得准确诊断和适当治疗。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助于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