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病因
精神分裂症主要与遗传、脑结构异常、神经递质紊乱以及环境因素有关。研究发现,患病风险在有家族史患者中更高。
双相情感障碍同样具有遗传倾向,但其发病机制更多与神经递质异常(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波动)以及生活事件诱发的情绪应激相关。
2.症状表现
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包括:
1)阳性症状:幻觉(如听见不存在的声音)、妄想(如被害或夸大的信念)。
2)阴性症状:情感平淡、意志力下降、社交退缩等。
3)认知功能损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混乱等。
双相情感障碍的特点是情绪波动,包括:
1)躁狂发作:情绪过度高涨、自信膨胀、话语增多以及活动水平明显增加。
2)抑郁发作:情绪低落、精力丧失、自我评价过低,甚至可能出现自残或自杀倾向。
3.病程特点
精神分裂症往往病程缓慢,可呈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部分患者难以恢复到完全正常的社交和职业功能状态。
双相情感障碍则以情绪周期性改变为特征,患者在躁狂期和抑郁期之间可能经历情绪稳定的间歇期,功能恢复较好。
4.治疗方法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同时辅以心理干预和康复训练。
双相情感障碍需根据病情类型分别使用心境稳定剂(如锂盐或抗惊厥药物)、抗抑郁药或抗精神病药物,并结合心理支持。
精神分裂症更加注重处理精神症状,如幻觉和妄想,而双相情感障碍则主要围绕情绪的稳定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