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核心心理特质
隐性自恋型人格障碍:核心特点是高度的自我关注与不安全感。尽管表面上较为低调,但内心对自身重要性有过高的期待,并敏感于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常伴有易怒、嫉妒或轻视他人的情绪。
回避型人格障碍:核心表现为强烈的社交焦虑和自卑感。这类人通常认为自己不够好,害怕被他人批评或拒绝,因此会主动远离可能受到评价的场合。
2.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
隐性自恋型人格障碍:在人际关系中容易表现出模糊或矛盾的需求,一方面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另一方面又害怕暴露内心脆弱而避免过多接触。他们对批评非常敏感,但可能隐藏情绪,不直接表达愤怒。
回避型人格障碍:普遍呈现出回避和退缩的倾向,与他人建立联系时显得拘谨甚至冷淡。其回避主要源于对失败和羞辱的深刻恐惧,是一种保护性的退让。
3.自我评价方式
隐性自恋型人格障碍:表面上似乎谦虚甚至贬低自己,但内心深处潜藏着对卓越成就和优越地位的渴望。在遭遇挫折或未能达到期望时,容易陷入情绪波动。
回避型人格障碍:自我评价较为一致且长期偏低,会夸大自己的缺点,认为所有失败都是由于自身不足所致。
4.应对压力的策略
隐性自恋型人格障碍:更多采用防御性机制,例如否认、投射或通过幻想来维持内心自尊。他们可能会在某些领域寻求补偿,以证明自己的价值。
回避型人格障碍:倾向于逃避现实问题,面对困境时选择退缩,而非解决问题,导致问题可能进一步恶化。
5.社会功能影响
隐性自恋型人格障碍:相对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社会功能,但由于敏感性和内心冲突,其职业及人际关系可能会受到间歇性干扰。
回避型人格障碍:社交和职业功能常常受限,因为他们可能避免参与需要互动的活动。
这两种人格障碍虽然都有与他人交往困难的特征,但隐性自恋型人格障碍更侧重于内心脆弱的自恋与对认可的渴望,而回避型人格障碍则以焦虑、自卑和回避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