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昼夜节律: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位于大脑的视交叉上核,它通过激素分泌来调节白天和黑夜的生理状态。白天时,光线刺激会促进皮质醇升高,使人保持清醒;夜晚时,褪黑素分泌增加,传递出“该睡觉”的信号,引发困意。
2.腺苷作用:在清醒状态下,大脑不断消耗能量,过程中会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腺苷。腺苷在神经系统中逐渐积累,其浓度越高,对神经元的抑制作用越强,从而触发疲劳感。当入睡后,腺苷水平下降,恢复清醒状态。
3.睡眠驱动力:清醒时间越长,身体对睡眠的需求越高,这是睡眠驱动力的表现。通常,人类需要7-9小时的睡眠才能满足身体的修复和恢复需求,否则会加重睡眠不足引发的困倦状态。
4.外界环境影响:低光照环境、单调的活动和某些气候条件(如阴天气压低)也可能增强困倦感。另外,过多食物摄入或血糖变化,如高碳水化合物饮食,会使人短时间内感到疲倦。
5.健康状态相关:某些病理性因素,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高压力、贫血或甲状腺功能异常,都会导致白天异常困倦。
这种困意的产生是正常生理机制的一部分,但持续性或不可缓解的犯困则需警惕潜在问题,例如睡眠障碍或其他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