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的成因与发病机理是什么

2025-04-04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病情分析:大肠癌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主要涉及外界环境、遗传易感性以及细胞分子水平的异常调控。其确切机制包括基因突变、表观遗传改变和慢性炎症等综合过程。

1.遗传和基因突变

大约20%-30%的大肠癌患者有家族史,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是两种典型的遗传性疾病。

常见的基因突变包括APC基因、KRAS基因和p53基因。APC基因突变通常是早期事件,与腺瘤形成及癌前病变有关;KRAS基因突变促进细胞增殖;p53基因失活则是后期的重要标志。

微卫星不稳定性在部分病例中被发现,尤其是在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中。这一现象与DNA错配修复基因的缺陷相关。

2.饮食与生活方式

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的饮食结构,与大肠癌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高脂肪食物会增加胆汁酸的分泌,而胆汁酸代谢产物可能具有促癌作用。

缺乏运动、肥胖、吸烟和长期过量饮酒同样增加患病风险。据统计,经常饮酒的人群罹患大肠癌的风险可提高至正常人群的1.5-2倍。

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过多也与发病率升高密切相关,这可能与其在高温烹饪过程中生成的致癌物质(如杂环胺和多环芳烃)有关。

3.慢性炎症与肠道微生态失衡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患者罹患大肠癌的概率较高,约为普通人群的2倍以上。慢性炎症环境会导致黏膜DNA损伤及持续性修复,从而增加癌变可能。

肠道菌群失衡可能通过产生毒性代谢物或诱导免疫紊乱,进一步促进癌症发展。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梭状芽胞杆菌的过度增殖可能与肿瘤生长相关。

4.表观遗传学改变

DNA甲基化异常(包括整体甲基化降低和特定区域超甲基化)可能抑制肿瘤抑制基因表达,这是大肠癌发生的关键步骤。

非编码RNA(如microRNA)的功能异常,也可能通过调控基因表达网络促进肿瘤进展。

5.分子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异常在大肠癌中最为常见,该通路参与了细胞增殖和分化过程。

其他如PI3K/AK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等的过度激活,也在癌症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大肠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多阶段的复杂过程,其预防需关注饮食习惯、体重管理以及避免不良生活方式等内容,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应注重早期筛查和监测。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