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煜副主任医师
南京鼓楼医院 眼科
1.验光检查:首先通过医学检影或电脑验光初步测量屈光度数,然后结合插片验光进一步确认。尤其对于存在散光的情况,需要精确测定散光轴位和度数,以确保矫正效果。
2.裸眼视力与最佳矫正视力评估:裸眼视力是指未佩戴任何光学矫正装置时的视力,而最佳矫正视力是矫正后达到的最高视力水平。如果两者差距较大,可能提示存在弱视、角膜异常或其他眼部疾病,应进一步检查排除病理性问题。
3.主观试戴:在明确验光度数后,通过试戴不同镜片力量,观察能否舒适地看清,同时评估双眼平衡状态。若度数过高,可能引起头晕、疲劳;若度数不足,则无法满足清晰视物要求。
4.日常用眼需求分析:根据实际生活中的用眼距离、持续时间等需求适当调整。例如,青少年需兼顾远近视力的平衡,避免过度矫正而加重近视进展;老花人群应优先匹配阅读距离。
5.特殊情况处理:特殊人群如高度近视或散光患者,可能因为长期适应了模糊视力,对完全矫正的清晰画面不适应,此时可采取“欠矫”方式逐步增加度数。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配镜时需关注双眼调节能力和集合功能的协调。
配镜不仅是一个技术过程,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患者的个体化需求和适应能力,必要时通过复查调整进一步优化矫正效果,以确保舒适和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