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尿路感染的概念:尿路感染是指病原微生物侵入泌尿系统任一部分(如肾脏、输尿管、膀胱或尿道)并引发感染。常见病原体为大肠杆菌。
2.炎症反应:病菌进入尿路后,机体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释放大量白细胞及其他免疫因子以对抗感染。这些免疫因子的作用会导致局部组织出现炎症反应,引起组织充血、肿胀以及细胞间隙的增宽。
3.血管损伤:在炎症反应过程中,尿路黏膜下的细小血管可能受到破坏,导致血液渗入尿液中,这就是尿血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急性感染时,由于炎症反应强烈,出血现象更为明显。
4.结石和其他并发症:尿路感染还可能合并尿路结石等情况。结石可引起机械性损伤,使尿路黏膜破裂出血。反复感染可能导致慢性炎症,进一步加重血管和组织的损伤,增加尿血的风险。
5.临床表现:尿路感染的症状包括尿频、尿急、排尿疼痛及尿液浑浊等。如果出现尿血,常伴有肉眼可见的红色或粉红色尿液,甚至血块。
6.诊断和治疗:尿液分析是确诊尿路感染的重要方法,可以发现白细胞、细菌及红细胞。抗生素治疗是主要手段,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可以有效控制感染,并减轻尿血症状。同时,应多饮水以促进排尿,帮助冲洗病菌。
尿路感染导致尿血是因为病原微生物引发的炎症反应损伤了泌尿系统的组织和血管。防治尿路感染需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多饮水和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