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缺血预适应的过程通常涉及短暂的、可逆的缺血循环。例如,可以通过几分钟的动脉阻断,然后恢复血流,这样的循环可以重复数次。动物研究和人体试验均表明,这种处理方式能够提高心肌对长时间缺血的耐受力。
2.在心脏手术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缺血预适应可能有助于减少心肌损伤。研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应用这一技术后的患者,其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降低,心脏功能指标改善。
3.缺血预适应的生物学机制涉及多个信号传导通路,包括蛋白激酶C、腺苷受体以及线粒体ATP敏感钾通道等。这些通路共同发挥作用,增强细胞的抗缺氧能力。
4.尽管缺血预适应在实验环境中表现出显著效果,但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仍存在局限。个体间差异、操作难度及伦理问题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鉴于此,缺血预适应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其在医学研究中展现了前景,尽管当前临床实用性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