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病因复杂:
慢性胃炎通常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大量饮酒、吸烟、饮食习惯不良以及精神压力过大等。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被认为是造成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之一,其感染率在全球范围内约为50%。幽门螺杆菌存在耐药性问题,未能彻底根除可能导致病情反复。
2.治疗不规范:
一些患者选择自行服用胃药或未严格按照医嘱完成治疗。例如,在针对幽门螺杆菌的三联或四联疗法中,药物需要按疗程服用,一般需持续7-14天,但部分患者可能提前停药或漏服。不恰当使用抗生素也会影响治疗效果并导致细菌耐药。
3.慢性疾病特性:
慢性胃炎是一种较难完全治愈的慢性疾病,尤其是萎缩性胃炎和伴有肠化生的情况,这些组织学改变往往不可逆。数据显示,约20%-40%的慢性胃炎病例可能发展为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损伤。
4.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容易干扰胃炎恢复,如继续吸烟、饮酒、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进餐时间不规律、暴饮暴食等。这些行为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并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5.忽视心理因素:
长期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可通过神经内分泌机制影响胃肠道功能,加剧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一项研究显示,约30%-50%的慢性胃炎患者伴有明显的心理应激状态。
6.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免疫功能及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也会导致治疗效果差异。一些患者可能存在胃酸分泌异常或胃肠动力障碍,这些状况需要针对性的治疗。
慢性胃炎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病因、治疗规范及生活方式调整,同时注意定期复查以评估病情变化。如出现不明原因的消化不良、胃痛、呕血或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合并其他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