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消化内科
1.生理因素:
大脑对饥饿和饱腹感的调节出现问题,例如控制食欲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分泌异常,会导致进食冲动增加。
血糖波动较大时,尤其是血糖快速下降时,可能刺激过度进食。
饥饿素水平升高或瘦素敏感性降低,可能让身体错误地发出持续需要进食的信号。
2.心理因素:
压力、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促使人通过食物寻求安慰,这种现象被称为“情绪化进食”。
自我控制能力薄弱或对饮食管理失衡的人群更容易在面对高热量、高糖食物时失去克制。
长期节食可能反作用于心理,让个体在某些情况下产生暴饮暴食的补偿性行为。
3.社会与环境因素:
食物的高度可及性和便利性,加上广告营销的视觉和心理刺激,使人们更倾向于选择过量食物。
聚会、节庆等场合中,社交氛围可能导致食物摄入难以控制。
一些文化背景可能鼓励通过大量进食表达热情或联络感情,从而形成习惯性的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不仅可能导致短期内的胃部不适,还可能引发长远健康问题,例如肥胖、代谢综合征以及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