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乙状结肠癌后为何会出现骨痛

2025-03-17
ⓘ 提示:本内容不能代替面诊,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病情分析:患乙状结肠癌后出现骨痛,主要是由于癌细胞发生了骨转移。当癌组织从原发部位扩散到骨骼时,会引起局部骨质破坏和炎症反应,从而导致骨痛。

1.骨转移的机制:乙状结肠癌的癌细胞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迁移到骨骼。常见的转移部位包括脊柱、骨盆、股骨等。骨转移后,癌细胞会侵蚀骨组织,引发骨质溶解或异常增生,这种破坏会直接作用于骨膜或周围神经,导致疼痛感。

2.骨质破坏的病理机制:骨转移通常伴随两种变化,一是溶骨性改变,表现为骨组织被破坏,造成骨强度下降;二是成骨性改变,表现为骨质异常堆积。这些改变不仅削弱骨的结构,还容易引发病理性骨折,加重疼痛。

3.炎症因子的作用:骨转移处往往会释放促炎因子,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介素等。这些因子会刺激附近的神经末梢,进一步加剧疼痛。

4.压迫神经导致疼痛:骨骼转移后,由于骨质破坏或骨质增生,可能出现肿块效应,压迫神经根或脊髓,也可引起剧烈的放射性疼痛,特别是在脊柱部位的病灶中更为常见。

5.代谢失衡的影响:骨转移还会导致体内钙代谢紊乱,出现高钙血症。而高钙血症能够刺激神经肌肉组织的过度兴奋,也可能间接增加骨痛的主观感受。

乙状结肠癌患者一旦出现骨痛,应及时就医,明确有无骨转移,并根据病情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如靶向治疗、化疗、镇痛药物以及双膦酸盐类药物,必要时辅以放疗或手术干预。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