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玉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神经内科
1.病因:
脑萎缩症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皮克病、多发性硬化症、酒精中毒、脑外伤等。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风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脑组织的自然萎缩也是正常现象,但在脑萎缩症患者中,这一过程明显加速。
2.症状:
初期可能表现为轻微的记忆力减退、语言障碍或情绪不稳定。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认知功能严重受损,如无法完成日常活动、判断力下降、丧失方向感。
严重时可能伴随行为异常,如幻觉、妄想、自我忽视等。
3.诊断:
常用的诊断工具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脑组织的萎缩情况。
神经心理测试用于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可以辅助确诊和了解病情进展。
4.治疗:
目前尚无根治脑萎缩症的方法,但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如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
综合治疗包括认知训练、心理支持、物理疗法等,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5.预防: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脑萎缩有积极作用。建议保持规律的运动、均衡饮食、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
社交互动和智力活动,如读书、下棋等,有助于延缓认知功能的衰退。
脑萎缩症对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早期发现和干预非常重要。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