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麦花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皮肤科
1.症状:
银屑病:通常表现为红色或粉红色的斑块,上面覆盖有银白色的鳞屑。这些斑块常出现在肘部、膝盖、头皮和下背部。银屑病可能伴随瘙痒和疼痛,严重时会导致皮肤裂开和出血。
脂溢性皮炎:主要表现为红色斑点和油腻的黄色鳞屑,常见于头皮、脸部(特别是鼻翼两侧)、耳朵后面,以及胸部和背部。脂溢性皮炎也可能引起轻度瘙痒,但通常不会像银屑病那样严重。
2.发病机制:
银屑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系统误攻击健康皮肤细胞,导致快速生成新的皮肤细胞,使得表皮增厚并形成鳞屑。其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因素和环境触发因素(如感染、药物、压力)被认为是重要诱因。
脂溢性皮炎:与皮肤的油脂过度分泌有关,可能与真菌(例如马拉色菌)感染相关,也可能受到激素水平、气候变化、应激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病因较为复杂但不像银屑病那样涉及免疫系统异常。
3.诊断方法:
银屑病:通过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即可初步诊断,有时需要进行皮肤活检以确认特征性的组织学改变。实验室检查(如血液检查)可以辅助排除其他类似疾病。
脂溢性皮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检查。医生会观察患者的皮损特点,如部位、颜色、鳞屑性质等,来确定诊断。
4.治疗:
银屑病:治疗方案可能包括局部用药(如类固醇、维生素D类似物)、光疗和系统用药(如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个体化治疗非常重要,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具体情况制定方案。
脂溢性皮炎:治疗通常包括使用抗真菌药物、抗炎药物(如类固醇霜)、洗发水(含锌吡啶硫酮或酮康唑)等,可以帮助控制症状和预防复发。日常护理和避免诱发因素也非常关键。
银屑病和脂溢性皮炎虽然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在症状、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上存在显著差异。早期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对于管理和控制这些皮肤病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