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文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肿瘤科
1.发病机制
憩室炎主要由于结肠壁的憩室形成后,其中滞留粪便或食物残渣导致细菌过度生长,引发局部感染和炎症。通常与低纤维高脂肪饮食有关。
肠癌则是由肠道上皮细胞的不正常增生发展为恶性肿瘤,可能与遗传因素、慢性炎症、饮食习惯(如摄入过多红肉和加工食品)及环境致癌物质长期作用有关。
2.临床表现
憩室炎常表现为左下腹部疼痛、发热、恶心、呕吐、腹胀以及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或腹泻)。在轻症患者中,症状可仅限于轻微不适。
肠癌早期症状可能隐匿,但随着疾病进展,可出现便血、持续不明原因的腹痛、体重下降、疲劳以及大便形状改变(如变细)。晚期患者或伴随肠梗阻、贫血及转移症状。
3.病理特征
憩室炎在病理上表现为局部肠壁的炎症、溃疡或化脓,有时会引起穿孔或瘘管形成,但其本质上并非肿瘤性疾病。
肠癌的病理特征是肠道上皮细胞的异常分化、恶性增殖,并且可以发生组织浸润及淋巴、血液系统转移,属于恶性进程。
4.诊断手段
憩室炎的确诊依赖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和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腹部CT)。
肠癌的筛查和诊断主要包括粪便潜血试验、结肠镜检查、影像学评估(如CT或MRI),并通过活检病理结果明确肿瘤性质。
5.治疗方式
憩室炎治疗以抗生素为主,配合禁食、静脉补液等保守治疗。严重者需要手术干预,如憩室切除或肠段切除。
肠癌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化疗、放疗及靶向治疗,根据疾病分期而定。例如早期病变通过手术根治即可,而晚期需综合治疗。
6.预后差异
单纯性憩室炎经治疗后多数预后良好,复发率约15%-30%,极少发展为严重并发症。
肠癌的预后与发现时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因转移和扩散,生存率明显降低。
憩室炎是炎症性疾病,肠癌则为恶性肿瘤,二者在病因、症状、诊断及治疗上均有显著区别,应尽早通过专业检查加以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