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肠道炎症
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可导致肠道黏膜炎症,如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可能引发血便。
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会导致肠道溃疡,造成出血,表现为便血或血性黏液便。
2.消化道溃疡或肿瘤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上消化道疾病可能引起少量消化道出血,血液氧化后呈黑色,但偶尔排泄速度较快时也可能出现鲜血便。
结直肠癌或息肉破溃可导致便血,多伴有大便习惯改变或体重减轻。
3.肠道损伤
长期便秘、硬便刮擦肠道黏膜可能导致血管破裂而出血。
放射治疗或药物副作用导致的肠道黏膜损伤也可能是诱因之一。
4.血管疾病
肠道血管畸形或动静脉瘘可能因血管破裂而引发便血。
缺血性肠炎由于局部血供不足,也易发生肠道出血。
5.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因子缺乏或服用抗凝药(如华法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导致便血。
6.寄生虫感染
某些肠道寄生虫(如钩虫、血吸虫)会导致肠壁损伤,引发便血。
7.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此类出血通常出现在严重肝病(如肝硬化)患者中,尽管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呕血,也可能经肠道排出鲜红血液。
便血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症状,特别是当其伴随其他异常表现(如腹痛、大便颜色变化、贫血或体重减轻)。建议针对具体情况尽快就医进行专业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潜血试验、肠镜检查或影像学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