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文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泌尿外科
1.尿液浓缩
当摄入水分不足,导致尿量减少时,尿液中的矿物质和盐类浓度升高,更容易析出晶体。如果短时间内排尿次数减少,尿液过于浓缩,就可能出现结石。
2.饮食不当
高盐、高嘌呤类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的摄入会使尿液中钙离子或尿酸增加,导致形成结石风险升高。例如一次性进食大量含草酸食物(如菠菜、巧克力)也可促进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3.代谢异常
某些疾病,如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会干扰正常的矿物质代谢,使尿液中的结石成分增多。这些疾病未被及时发现和控制,可能在短期内引发排尿结石现象。
4.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细菌感染可能导致感染性结石的形成。这些结石由细菌分解尿素产生的氨基物质沉积而成,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生成。
5.药物作用
某些药物(如抗酸剂、利尿剂)会改变尿液的pH值或成分,长期服用可能提高结石发生风险。当药物引起尿液中酸碱平衡变化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结石。
6.缺乏运动
久坐或长时间卧床可能影响钙的正常代谢,骨骼释放的钙进入血液后,部分可能通过尿液排泄,从而增加尿液中过饱和的矿物质水平,诱发结石形成。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而避免饮食中过量摄入高草酸、高盐和高嘌呤食物,养成适量运动的习惯,有助于降低排尿结石的概率。若频繁发生结石,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