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温度因素:当气温降至0摄氏度或更低时,皮肤表面热量迅速丧失,可能导致皮肤细胞冻结。如果温度进一步下降到-15摄氏度或更低,冻伤风险显著增加。
2.风寒效应:强风能加快体温流失,使实际感受到的温度比空气温度更低。例如,零下10摄氏度的气温伴随每小时40公里的风速,其感知温度可接近零下25摄氏度,大大提高冻伤的风险。
3.暴露时间:长时间暴露在极低温环境中会增加冻伤的风险。在极端条件下,如零下30摄氏度,仅需10分钟即可对皮肤造成损害。
4.易感人群:儿童、老年人以及血液循环较差的人群更容易受到冻伤的影响,因为他们的身体调节温度的能力相对较弱。
5.症状表现:面部冻伤初期症状包括皮肤发红、刺痛或麻木。如果继续暴露,皮肤可能变白或者灰黄色,并可能失去感觉。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水泡和组织坏死。
6.预防措施:为防止面部冻伤,应佩戴口罩、围巾等保暖装备以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同时,避免过长时间停留在户外,尤其是气温特别低或有强风时。
面部冻伤在极低温度下是可能发生的,需要通过适当的保护措施来尽量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