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璞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血管内科
1.病因分析: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脑白质疏松的风险增加,尤其在65岁以上人群中较为常见。
血管问题:高血压、高胆固醇和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会影响脑供血,损伤脑白质。
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遗传因素:家族史中有类似疾病的人更易患上脑白质疏松。
2.症状表现:
认知功能下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和决策能力降低。
行动迟缓,伴随走路不稳、手脚笨拙等现象。
情绪变化,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或情感淡漠。
3.诊断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清晰观察到脑白质的变化,是确诊的主要手段。
临床评估:医生通过神经心理测试和身体检查来评估患者的认知和运动功能。
4.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降血压药物、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和抗氧化剂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保持健康饮食,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定期监测:定期进行医学检查,监控病情进展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预防措施:
保持心血管健康: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避免高盐高脂饮食。
健康生活方式:坚持锻炼、合理膳食、充足睡眠,以及避免长期压力和焦虑状态。
早期干预:如有相关症状或家族史,应尽早咨询医生,进行必要的检查和预防性治疗。
脑白质疏松是一种与年龄和心血管健康密切相关的疾病,早期干预和综合治疗非常重要。定期医学检查、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积极的心态对延缓病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