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遵医嘱进行个体化用药
抗精神病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因人而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诊断、症状表现、身体状况以及对药物的耐受性来调整治疗方案。例如,部分患者需要较低剂量就能有效控制症状,而另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高剂量维持疗效。
2.按时服药,避免漏服
抗精神病药物通常需要每天固定时间服用,以保持体内药物浓度稳定。如果出现漏服,应尽快补服,但如果离下一次服药时间很近,则不建议双倍剂量服用,避免药物过量。
3.逐步调整剂量
起始剂量通常较低,并在医生的监控下逐渐增加到治疗剂量,以减少初期副作用,如嗜睡、头晕或胃肠道不适。在疗效显现后,通常需维持一段时间,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减量或停药。
4.关注长期服药计划
对于首次精神疾病发作的患者,药物治疗通常持续6-12个月;对于复发性或慢性病例,可能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治疗。擅自停药可能导致症状复发或病情加重,因此即使症状好转,也应坚持遵医嘱完成疗程。
5.警惕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体重增加、代谢异常、锥体外系反应(如震颤、肌肉僵硬)等。一旦出现明显的不适,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
6.避免与其他药物或酒精同时使用
抗精神病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改变药效或增加毒性。而酒精会增强中枢抑制作用,加重嗜睡或影响药物代谢,需严格避免。
确保从正规渠道获得药物并定期随访,通过科学用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