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认知层面:
识别负性思维:当感到焦虑时,尝试记录出现的想法,并评估这些想法是否合理或夸大。例如,根据心理学研究,80%的担忧往往并不会真正发生,辨别无效的担忧是必要的一步。
专注于“当前”:焦虑多与未来的不确定性有关,可以将注意力放在眼前的任务上,如通过深呼吸练习(4秒吸气、6秒呼气,重复5次)来帮助集中精力。
学会接纳情绪:焦虑本身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不需要完全消除,而是学会与之共存。通过阅读相关心理书籍或接受专业咨询,了解焦虑可能带来的积极作用,例如促使问题解决。
2.行为调节:
保持生活规律:固定的作息时间、充足的睡眠(成年人建议每天7-9小时)能够显著改善心理状态。失眠会加重焦虑症状,应尽量避免熬夜。
增强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瑜伽,有助于释放体内的压力激素。
尝试冥想或正念训练:研究表明,每天坚持10分钟正念练习,可以减少胡思乱想,提高专注力。
3.环境调整:
减少干扰源:限制过度接触社交媒体或负面新闻,这些信息可能会加剧心理负担。用安静的环境代替噪杂场景,有助于身心平静。
寻求支持系统:与可信赖的亲友沟通自己的感受,通过倾诉可以缓解孤独感和焦虑程度。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也非常重要。
制定计划:把复杂的问题拆解成小目标,通过行动逐步解决,完成一项后可获得一定成就感,化解无助感。
焦虑情绪通常会随着生活压力的缓解而减轻,但长期的持续焦虑可能引发其他健康问题,需要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