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记录症状表现:将最近的症状用笔记形式整理,包括出现的时间、频率、持续时间、触发因素等。例如,失眠持续了多长时间,每周有几天难以入睡;是否感到情绪低落,以及这种状态持续了多久。还可以记录是否有明显的兴趣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其他与平时不同的变化。
2.回顾既往病史:如有过类似的心理或精神问题,需详细记录过去的诊断、治疗经过及效果。如果曾服用某些药物,要记下药名、剂量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同时,如果有其他身体疾病或慢性病,也需要简要列明。
3.家庭和社会背景情况:记录家族中是否有人患有精神或心理方面的疾病,因为许多精神疾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还可以总结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如人际关系冲突、工作压力、经济困难等,这些信息对诊断和干预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
4.当前所受影响:描述目前的症状对日常生活的具体影响,例如是否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学生学习成绩波动、人际交往减少等。适当量化这些影响,例如“过去一个月大约请假5次”,有助于医生了解问题的严重程度。
5.心理咨询或门诊目标:思考希望通过就诊得到什么样的帮助,比如明确诊断、缓解某种特定症状、寻求药物治疗建议,或者只是希望进行心理疏导。清晰的目标有助于让医生掌握重点。
6.携带相关材料:如果之前在其他医院就诊过,应该带上相关的病历、检查报告或者影像资料。如果接受过心理测评,可以将结果一并带去供医生参考。
7.陪同选择:如果担心自己在就诊过程中无法完整表达问题,可以选择让亲近的家属或朋友陪同,尤其是那些对患者情况比较了解的人。这对于有沟通障碍或症状较为严重者尤为重要,但需要提前征得患者同意。
按照上述事项准备后,就诊过程会更加顺利,有助于医生做出全面而准确的判断,并制定针对性的干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