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理解焦虑
焦虑是一种应激反应,通常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等表现。如果焦虑持续时间较短且影响有限,这是正常现象;但如果频繁发作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则可能属于焦虑障碍,需要重点干预。
2.身体放松训练
深呼吸练习:通过腹式呼吸法,可有效缓解紧张状态。建议每天进行5-10分钟,每次吸气4秒,屏气2秒,再缓慢呼气6秒。
渐进性肌肉放松:依次收缩并放松全身主要肌群,比如从手臂到腿部,逐步释放过多的紧张。
瑜伽和冥想:研究显示,每周3次、每次30分钟的瑜伽或冥想可显著降低焦虑水平。
3.认知行为调整
分析非理性思维:将过度担忧的事件书面列出来,并评估实际发生概率,以此减少不必要的恐惧。
接受不确定性:学会承认无法完全控制未来,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可以做的事情上。
设定小目标:通过分阶段完成任务,逐步增强自信和掌控感。
4.健康生活方式
保证睡眠:成年人需要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长期失眠会加重焦虑症状。
均衡饮食:增加富含镁、维生素B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摄入,如绿叶蔬菜、全谷物和深海鱼类,这些营养素对神经系统有保护作用。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可以增加大脑内啡肽分泌,从而起到天然“抗焦虑药”的效果。
5.社会支持和专业帮助
倾诉:与家人朋友分享内心感受有助于释放心理压力。
专业治疗:当焦虑严重且以上方法无明显改善时,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疗法如认知行为疗法或暴露疗法进行干预。
药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适当的抗焦虑药物,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能是必要的补充手段。
焦虑的缓解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坚持科学的方法可以逐渐改善情绪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