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正华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心理精神科
1.从诊断标准来看,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包括:
持续性的违法行为或违反社会规范,例如欺诈、盗窃或暴力。
欺骗和操纵他人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缺乏诚实。
冲动或计划不足的决策方式,难以维持长期目标。
对他人安全和自身安全的漠视,经常从事危险行为。
缺乏责任感,如不履行工作职责或财务义务。
无悔意,对伤害、虐待或剥削他人后没有内疚感。
2.该障碍在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总人口的1%-4%,男性患者多于女性。研究表明,其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大脑结构功能异常(例如前额叶皮层活动减弱)、童年创伤经历和社会环境相关联。
3.一般来说,这一障碍需满足以下条件才能确诊:
症状必须在15岁之前显现,例如欺凌、偷窃、破坏等行为。
个体年龄需至少18岁,因为反社会行为在儿童期可能被诊断为品行障碍。
症状并非由其他精神疾病或物质滥用导致。
4.治疗通常较为复杂,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干预,但由于患者往往缺乏求治动机,效果有限。认知行为疗法可能帮助患者改善冲动控制和社会技能,而药物可用于控制伴随的焦虑和抑郁症状。
这一障碍可能对个人及其周围的人群造成严重影响,应引起重视。在生活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儿童成长环境、早期识别和干预对降低其发生风险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