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海红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儿科
1.发病率与年龄:梦游多见于儿童群体,约有10%-30%的孩子至少经历过一次梦游行为。儿童期神经系统尚未完全成熟,深度睡眠时脑部某些区域可能异常活跃,容易导致梦游。
2.诱发因素:梦游可能与疲劳、压力、睡眠不足或睡眠环境不稳定有关。例如睡眠时间过短、白天情绪过于紧张、或晚餐后摄入含咖啡因或高糖食品都可能增加梦游风险。
3.表现特征:梦游通常表现为在睡眠中无意识地起床活动,动作可能包括简单的走动,也可能较为复杂如开门或搬动物体。梦游时不会对外界刺激做出正常反应,并且难以沟通,事后也无法记忆相关过程。
4.潜在危险:梦游行为本身并不直接伤害身体,但若儿童在梦游期间接触尖锐物品、楼梯或窗户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有可能出现意外伤害。
5.遗传和其他病理关联:梦游可能具有一定遗传倾向。如果家庭成员有类似情况,儿童梦游的频率可能会上升。梦游也可能与其他疾病相关,例如夜惊症或癫痫,需排除器质性原因。
6.自然缓解趋势:多数儿童梦游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甚至消失,这是因为大脑逐渐发育完善,对睡眠的控制能力增强。只有极少数情况会延续到成年。
如果梦游行为频繁发生或伴随其他异常表现,需要及时就医检查。家长可以通过保障充足睡眠、调整生活习惯、优化睡眠环境等方式减轻诱发因素,同时确保家居环境安全以预防意外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