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蔚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普通外科
1.胆结石:
胆结石是最常见的胆管堵塞型黄疸原因之一,约占所有病例的50%至70%。结石可以在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然后堵塞胆道,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流出。
治疗方法:通常采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去除结石。如果ERCP不成功,可考虑手术取石或经皮穿刺取石。
2.肿瘤:
恶性肿瘤,如胰头癌、胆管癌等,也可引起胆管堵塞。肿瘤会压迫或侵入胆管,导致胆汁淤积,引发黄疸。肿瘤相关黄疸在所有胆管堵塞型黄疸中的比例约为20%至30%。
治疗方法:根据肿瘤类型和分期,可能需要外科手术切除、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部分患者可通过ERCP置入支架以缓解胆汁淤积。
3.炎症:
胆管炎症(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急性胆管炎)也可导致胆管堵塞。炎症会使胆管壁增厚、狭窄,从而阻碍胆汁流动,进而引发黄疸。这种情况在胆管堵塞型黄疸中大约占10%至20%。
治疗方法:抗生素是治疗胆管炎症的重要手段,同时还需要处理任何可能存在的胆管狭窄。一些病例可能需要ERCP进行胆道引流或扩张。
胆管堵塞型黄疸的治疗应基于明确的病因诊断,及时进行适当的干预措施,以防止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