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副主任医师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胸外科
1.肺纤维灶的形成机制:
当肺组织受到感染、炎症或者其他损伤时,身体会启动自身的修复机制。
在修复过程中,成纤维细胞会合成和分泌胶原等纤维基质,使受损区域逐渐被纤维组织取代。
这些纤维组织硬化,失去正常肺泡的弹性和功能,形成纤维灶。
2.常见原因:
感染:结核、真菌感染等。
慢性炎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等。
外界因素:吸入有害气体、尘埃、烟雾等。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药物毒性和放射治疗:某些药物和放射治疗可以引发肺纤维化。
3.临床表现:
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特别是在小面积纤维灶情况下。
随着纤维化进展,可能出现咳嗽、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严重情况下,肺功能显著下降,导致呼吸衰竭。
4.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片、CT扫描可以显示肺部纤维化区域。
肺功能检测:评估肺活量、气体交换能力。
病理学检查:通过活检获取肺组织样本进行显微镜观察。
5.治疗和管理:
针对病因治疗:如抗感染、戒烟、避免吸入有害物质等。
支持性治疗:氧疗、呼吸康复训练等。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抗纤维化药物等。
在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肺移植。
肺纤维灶是肺损伤后的一种修复结果,尽早发现和治疗原发病因,以及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可以促进病情好转并减缓疾病进展。
